卍.無量光與無量壽

大乘佛學哲理專門從大智之有無,

討論涅槃與生死問題。

 

涅槃意味著在無量光、無量壽中自性展現。

 

生死意味無始無明,

障礙重重,自性陷溺。

 

為了討論無量光與無量壽,

我們先談生死,再看涅槃。

 

什麼是生死?

從唯識論來說,有念即生死。

 

意念是八識之內的產物,

如果八識不能轉成正智與大智,

那麼它們就對生死起作用。

 

所以從意識狀態來說,

凡有物慾,就導致生死。

 

第八識染分非常精微,

由於漫長的世代遺傳,以致根深蒂固,很難轉化。

 

即使轉化成為淨分,

有時是藕斷絲連,這就表示仍有業相。

 

既有一絲業相,

則能(主觀)所(客觀)分離,

意味我執未盡,仍然未達完全純淨的空明狀態。

 

如果八識能轉成正智、大智,

則進入涅槃。

 

涅槃是梵語,譯成中文則為圓寂,

所謂真無不圓(滿),妄無不寂(滅)。

 

或言滅度,

認為人若滅除煩惱、所知二障,

擺脫「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

就可漸漸遠離死亡。

 

涅槃有四種:

 

一、自性淨涅槃:

人人自心本來清淨,不生不滅。

修證即顯現,污染則不得。

 

二、有餘依涅槃:

既脫三界煩惱後,

心識暫時寄居肉身而已。

 

三、無餘依涅槃:

三界煩惱既盡,最後幻身亦滅,

一絲不掛,進入無餘依涅槃。

 

四、無住處涅槃:

光壽交融,悲智雙運,

對於生死涅磐,既無歡欣,亦不厭惡。

 

因有大智,故不住於生死;

又有大悲,故不住於涅槃。

 

為了利人利物,仍有生死。

 

當然,

到此境界,生死與涅磐無有分別。

 

既證涅槃,

則心華燦發,清淨光明之體,當下即是。

 

同時心包宇宙虛空,

億萬剎外之花光,不離寸步。

 

又宇宙虛空在心,

億萬剎外之樹色,不出戶庭。

 

至此,達到人天合一。

 

無量光無量壽的境界,

是從此岸到彼岸,超越生死進入涅槃。

 

關於這方面的漸修、漸悟過程,

天台宗有六方面的深切體驗。

 

一、明理:

 

人人本具可與宇宙合一的自性,

只因缺少大智,故不能覺悟。

 

所以古人說:

「動靜理全是,行藏事盡非,冥冥隨物轉,杳杳不知歸。」

 

二、文字:

 

千經萬卷,

目的在於教人親證自心無量光、無量壽,

也就是從文字去認識觀照般若與實相般若,

然後下決心實修。

 

古人說:

「乍聽無生曲,才聞不死歌。方知當體是,翻恨自蹉跎。」

 

三、觀修:

 

宇宙萬類,究其終極,不離真空,所謂「以空為性」;

只有淨心觀照、行深至極,才能有所認識。

 

古人說:

「唸唸照常理,心心息幻塵;遍觀諸法性,非假亦非真。」

 

四、相似:

 

在觀行過程中,愈觀愈明,愈止愈寂;

雖未真證其理,但卻近似真證。

 

古人說:

「四住雖先落,六塵未盡空;眼中猶有翳,空裡見花紅。」

 

四住是:

三界之一切見惑,欲界之一切思惑,

色界之一切思惑, 無色界之一切思惑。

 

五、分證:

 

無明惑業有四十二種。破一種無明,就會證一分自性。

 

古人說:

「豁爾心開悟,湛然一切通;窮源猶未盡,尚見月朦朧。」

 

六、究竟:

 

五住二死,盡淨無餘。

根本煩惱能生枝未煩惱,故稱為住地。

 

住地之煩惱有五種:

除去上面的四住外,

再加上三界一切未盡之無明,合而為五。

 

識滅名死,識起名生。

二死就是上面所說的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

究竟意味著 -

在修行中真實體見到終極實體,猶如人類自性。

 

古人說:

「昔年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復舊時物,更無一法新。」

 

以上六方面的體驗證明:

要想見性,首先必須從理論認識自性,堅信自性。

 

然後發心、加強修持,逐步悟證。

最終定能心光朗耀,見到自性。

 

文摘

中國科學院牛實為生死、煩惱與涅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靜觀居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