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請問如何詮釋:「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與分享無上法喜呢?

 

發問者:靜心 ( 大師 4 級)

發問時間:2010-11-26 22:29:46

請問如何詮釋:

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呢?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涵意境界與分享無上法喜呢?

   勢至菩薩念佛圓通

勢至法王子
,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回答時間:2010-11-27 13:36:45

靜心大德  ~ 妳好:

有關 :「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呢?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涵意境界 與分享無上法喜呢?的這個問題

愚餘老人就佛法所說的信解行證」而提些資料給妳參考...

謂人須深「」修憶佛、念佛這個法門,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謂有信心,然後才會「」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但是想要付之以行之前,事先就得了解所行的「前途」的所以然,否則只落個盲修瞎練。

謂「深信」者:謂此「法門」是大勢至菩薩所親宣,又有釋迦如來及諸大菩薩以證,以經云:諸佛皆如實語者、不異語者、不狂語者也。但要如何「憶佛、念佛」,才能達到「或現前、或當來(未來),必定見佛,或去佛不遠」呢?

這就須於欲行之前,就得對「憶佛念佛」這四個字,事先深入了解它的含意;最基本也該知道如:佛是印度話,翻漢名覺者。然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義;又有本覺、始覺、究竟覺等義。

於是想要發心,行持「憶佛念佛」者,亦須深信「自心」本具佛性,如是深信者名「始覺」,然本具佛性謂「本覺」。做如是知、如是信解已,於是回光返照,就在能念的這一念心上用功夫,更不雜餘念的用功夫,以之期達「心淨佛土淨」的境界。

但又何以能知(),何者是心淨佛土淨呢?這就藉以「無量光、無量壽」以為所證。以無量光,亦名「智慧」無量,謂此智慧顯照十方界無所障礙,亦即《彌陀經》所說: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然無量壽亦名「禪定」,是即「悲智行願」恆不變異的意思。做如是信解者,就已知,如《彌陀經》所說:聞說阿彌陀,執持名號了。

謂「聞說」即聞知無量光、無量壽等法義,也就是一心不亂的意思;謂一心亦指「禪定」,即顯智光、悲願恆不變異;不亂即指「智慧」,謂於眾生界,應病予藥,從無過與不及,故名不亂,若或過、或不及者,即亂了也。

於是當知,謂憶佛念佛者:就以「自性彌陀」為憶、為念。以「心」的明了性,稱名為「覺」,於是說念佛即念心也;也就是說念佛者:初始即以能念的這一念心為「念」,謂現前見佛者,即親見自性彌陀也。

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據古人語:謂決非誑汝,以「此乃感應使然」;是以,若萬人真實感,則萬人真實應,此之謂萬修萬人去也。往生念佛之人,若口雖念佛,而心不依佛,仍舊自逞主見,如何若何!一聞真切語,便難而畏之,一聞方便語,便易而忽;如此念佛,實則具文而,未必往生。若見難不畏,見易不忽,常求開導,時切精思,依佛念佛,決定往生。故古人說:絕非誑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靜觀居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